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媒体金科 > 正文

文旅融合奏新曲,非遗精粹“活”起来

供稿单位:新华日报人民号 供稿时间:2021-04-14 09:27

(通讯员 郭晓 记者 裘丽)秦淮灯彩、骆山大龙、南京云锦、金陵刻经……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座“非遗富矿”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传承队伍薄弱、乡村地区非遗濒危、市场适应能力弱、创新发展不足等诸多问题。

为了助力非遗保护摆脱困境,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多年来,best365网页版登录人文学院致力于开展对南京市非遗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探索出南京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组成立。课题组研究团队由文化遗产、民俗旅游、非遗保护与管理等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组成。项目研究前期,团队开展了广泛且扎实的田野调查,针对南京非遗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地方特色、艺术特征和遗产价值进行了相关研究,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南京高淳、溧水等地区的非遗保存较为完好,且富有南京地域特色,项目组对此进行了重点调研。团队负责人杜小钰说:“南京市非遗尚未完成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数据资源匮乏,这给田野调查的开展造成了一些阻碍。”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协调帮助下,团队与高淳、溧水等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取得了联系,建立了高效畅通的沟通机制,在不懈努力下获得了关于南京市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大量珍贵信息。

借助各类一手数据,团队针对南京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探讨,并在文旅融合的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全域化、品牌化、网络化等多条创新路径,旨在全方位提高非遗项目的创新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旅融合下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保护传承研究》《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的创新发展研究》《南京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市非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团队创造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重构了非遗资源及价值认定体系,构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南京市非遗的完好保存、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等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下去。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说:“后续课题组将会把研究空间扩大到江苏范围,探索江苏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研究,努力让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文化精粹历久弥新。”

本文刊于2021年4月13日《新华日报》人民号,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9872298/rmh19872298

2021年4月13日中国江苏网,链接:

http://edu.jschina.com.cn/jy/202104/t20210413_7045430.shtml

2021年4月14日新江苏,链接:

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1e4c00f43c6444998715fd377861171c/a7tau8mzqcCusUPn/1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99号
邮编: 211169
Baidu
sogou